一个基层医疗工作者的抗疫工作手记
面对疫情,没有岁月静好
只有无数一线工作者们在负重前行。
- 7 -
2020年元月26号,农历大年初二,多云,冷。
早晨,有两个发热咳嗽的病人来医院就诊,抱怨说这样看病太麻烦。还有几个没戴口罩,我们尽心地解释,并要求他们出门要戴口罩,虽然他们答应,也看得出来是满脸的不情愿。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在实战中更多地熟悉着新的工作流程。
十点多,竟然有玩花社的一群人来医院拜年,我又惊又好笑,当我说再不走你们恐怕就被隔离起来的时候,他们才惊慌失措地匆忙离去。在往年,这肯定是行不通的,他们会一直在医院,直到你同意为止。今天,全国的疫情开始蔓延,感染的病人数开始成倍增长,街上的行人明显稀稀落落。
大街上镇政府的流动宣传车喇叭格外响亮,循环播放疫情的规范诊治以及外地回家人员的隔离工作。各村庄的主要路口都已经被各种各样的障碍物堵住,但有些路口还是一样通畅。来来往往的人几乎都戴口罩,电视新闻、微信、各种宣传铺天盖地,道路两旁几乎清一色的宣传横幅,这种紧张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烈。我们很少出门,只是偶尔从就诊的患者口中知道一些农村的现状。
发热门诊经过昨天一天运行,我和我们的医疗救治小组发现了一些问题,发热咳嗽的病人还有其他的病人有混合症状的,都要去发热门诊,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相互传染疾病的风险。我们就使用紧急设立院前分诊的方法,在医院大门处设立分诊,由工作人员先登记问询,然后根据病种分流,这就大大降低了不同类病人混合诊疗的风险。
今天就诊的患者,大部分都自觉戴口罩,也默认了医院的就诊流程。有问我们要口罩的,有向我们买口罩的,我们尽心解释,物资紧张,自行想办法。也有不戴口罩的督促其戴口罩,他们会回兑你一句,“我没有,你给我“。无语只有苦笑。
今天,上级下来督导的次数开始增加,纪委开始查岗位纪律,卫生监督查工作流程,工作群里边一个又一个的文件、报表,让人应接不暇;新冠状病毒的救治方案,一天就有可能改变。我每天早起首先就会看全国的疫情统计变化,顾不得那么多,了解一下人数,然后开始一天忙乱的工作。

- 8 -
2020年元月27号,大年初三,冷风刺骨。
今天门诊的病人逐渐多起来,但街上的行人几乎没有。每一个看病的人都是神色匆匆。
发热门诊的值班医生报告说有一个从武汉回来的看病,我们大吃一惊,因为都隔离啦,怎么会出来看病。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接触过从武汉返乡人员,带着他的孩子来看病,他接触的那个武汉的没有病,已经隔离两周。
不知道为啥,我们一问他,他就瞬间爆发了,愤怒、焦躁、不满和不安,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,就问他。他说就因为自己和同村一个武汉回来的村民说两句话,结果就被通知隔离很长时间,同村的人都说他,有些甚至看到他在院子里都远远地走开,还有指指点点的,他心里难过憋屈,好像他犯了罪,像一个犯人一样。他想不通,天天在家里生闷气。
我听后原来是这样,我老家就是本地的,我行医几十年,几乎没有不认识我的;我就给他聊聊村里有几个从武汉回来的,都怎么样,是不是他们隔离得更严格。他听我问这些,就开始给我讲他的所见所闻,什么村里封路啦,村里大喇叭天天喊话等等。说起武汉回来的比他们严格得多,都失去自由活动的空间了,天天有人监管。说到这些他的心情明显开朗了很多。我说你看你比他们自由多了,他一笑,释然。
我又向他讲述了隔离的重要性,以及控制好发病的源头要从自身做起,不能让别人小看咱不守规矩;他听后连连点头说是。其实这就是心理疏导。我们任何人对突发的长时间持续事件都会产生心理上的变化,我们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地就会用上。医院的抗疫工作逐渐熟练,我们也在逐渐适应这种工作模式。
小镇上所有饭店统一关门,医院工作人员没地方吃饭,就统一买菜,大家在一起吃大锅饭,同志们一片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。疫情非但没有把我们吓倒,反倒让我们更团结。
我想远在疫区的同志们应该也是和我们一样,在凶猛的疫情面前手牵手,心连心,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恶魔。我暗暗舒了一口气。
远处,天边有一抹晚霞,明天一定是一个温暖的晴天。